一、 春節時間
春節,即華夏傳統曆法農曆的元旦,是中國與全世界各地漢族社會的傳統新年,又稱歲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頭上亦稱為過新年、過年、度歲、慶新春、慶新歲,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首。又有大年之稱,這是相對於小年的名稱。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辛亥革命後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從明代開始,春節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之後才正式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
二、 春節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穀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穀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西曆,以西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西曆紀元,把西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三、 春節故事
(一)春節傳說之一: 熬年守歲守歲
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蔔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二)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曆法說相傳
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瞭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複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三)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元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四、 春節相關習俗
(一)初一
1.拜年:親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對方來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萬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對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從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一件事。
3.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裡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尤期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先往東走走會大吉大利,就鮮少有人會往南走的。
4.開門、關門看吉時:開門、關門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這天就顯得隆重,因為農民曆上都有註明幾時開門、關門是大吉,所以大家寧可按照時間討個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間凡是認為不夠吉利的事,都被列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穢言、不能罵人、不能倒垃圾清穢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覺、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一般吃葷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們憐惜萬物的仁愛之心,現代的想法認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膩,清腸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做牙:一般從商者拜土地公,而沒從商也會拜,大多都用牲禮祭拜,現代也逐漸為
2.以鮮花水果祭拜,因為家裡還有許多肉類沒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禮祭拜。
3.回娘家: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是十一(請子婿)或十二(女兒回娘家),但不知何時開始改為初二,或許因工商業社會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選擇這一天比較適當。舊時女兒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詢女兒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順公婆?勤儉持家和勉勵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飽:因為從除夕到初二都勞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調息一番,晚起一下。
2.早上床:因為初三老鼠娶親,機於愛護動物,成全老鼠的好事早早上床睡覺。
(四)初四
1.接財神:自從十二月廿四日送走註在人家的諸神以後,今天諸神返回人間述職,當然要早一點接神,表示勤勞好兆頭,如果太晚接神,財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財氣呢?
(一)初五
1.隔開:意即春節假期到今天結束,一切恢復正常,撤去供神的的春飯和年粿,清除屋內的穢物。而現工商業社會的年假也到初五開始上班。
2.開工:一班公司行號大都選這天開工(除非初五在黃曆上實在不宜開工,才另擇日期)但都只是舉行祭拜儀式,召告一下,讓多日為動 機器運轉的一下,檢查一切正常,然後老闆發個「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討個吉利後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實這個儀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嗎?
五、 春節禁忌
(一) 大年初一
1.大年初一禁忌打破碗、鏡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以防過年破財破運,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補救方式就是用紅紙包起來,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唸「歲歲平安」吉祥話語,等待破五日再丟棄。
2.大年初一早上忌洗澡、洗頭、洗衣物,才不會將財富與財運洗掉。
3.大年初一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
4.大年初一早上忌吃稀飯、忌吃葷食與忌吃藥,古時後窮人才會吃不起飯而吃稀飯,若於大年初一吃稀飯會導致一整年的貧窮,另外大年初一忌殺生,所以也不適宜吃葷食,因而台語有句俗諺「初一早吃菜恰贏吃一年齋」,初一也儘量不要吃藥,除非重病外,健康的人不適宜在這一天吃補藥。
5.大年初一過年不煮新飯禁忌,要吃除夕留下的過年飯。寓意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今年還有剩餘。
6.大年初一忌睡午覺,依古訓「禁晝寢」勸人不要懶散,若於大年初一睡午覺會影響事業運。忌正月初一午睡,民間相信這天男人睡午覺的話,田墘會崩;女人睡午覺的話,灶腳(廚房)會崩。
7.忌殺生、忌用刀類,因為刀為凶器,可剖開牲畜,意味著凶和破的不吉祥之意。
8.大年初一、二忌洗衣,傳說者兩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二)大年初二
1.大年初二,女兒回娘家忌回門禮為單,由於傳統上認為單數不吉利,女婿帶回娘家的禮物必需成雙。
2.大年初一、二忌洗衣,傳說者兩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三)大年初三
1.大年初三老鼠娶親忌點燈。
2.大年初三赤狗日忌拜年,赤狗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
(四) 大年初四
1.忌出遠門,這一天是民間習俗接神日,迎接眾神明、灶王爺與家神回來守護家人,灶王爺會點名,所以不宜外出。
(五) 大年初五
1.一定要將過年期間所製造的垃圾清掃乾淨,謂之「送窮」,否則會帶來窮困。
(六) 大年初七
1.大年初七,為七煞日,諸事不宜尤其是出遠門。
(七) 大年初九
- 1. 大年初九為天公生,為玉皇大帝聖誕,忌曬衣服,也不能挑肥糞。
六、 相關節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但常指該節氣的起始點,即太陽到達黃經315°之時,在公曆每年2月3日至4日之間,表示著春天的開始。按照正統或科學的觀點,屬相(生肖)以立春作為起始點。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稱為春季。 傳統上春節標誌著新的一年的開始,而立春則是真正春天的開始。
七、 代表粿糕
(一)年糕:用糯米做的年糕是過年必吃的應景食品,因為「吃甜甜,好過年」,「糕」與「高」同音,取其「年年高昇」的含義。
(二)發粿:它外觀形狀像一朵花,取其「發」字,有「發財」之意,同時以發糕的裂縫愈開,象徵來年的財富愈多。
(三)蘿蔔糕:以蘿蔔磨漿混合再來米蒸熟而成,因為「菜頭」代表「好彩頭」,具有「好彩頭」、「好兆頭」之意。
(四)芋粿:芋粿是用芋頭加糯米做成的糕點,具有「護(芋)護(芋)孫」的意思。
(五)包子:包的餡料會有鹹的、甜的兩種,所代表的是「鹹的包金,甜的包銀」的吉祥意義。
--------------------------------------------------------------------
一.店家の名稱:合興壹玖肆柒
二.店家の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23號 (近大橋頭1號出口站)
三.店家の電話:02 2557 8060
四.店家の營業時間:11:00~19:00 (周一公休)
五.店家の服務型態:自助式服務
六.店家の歷史集:(1)民國三十六年任仁昌一家人隨政府軍迫遷來台,隨後開始在南海路上的臨時
攤商開始賣起鬆糕及中式。
(2)民國四十年在南門市場羅斯福路一段臨45號買的店鋪開始有自己"合興糕糰
店餅"的店鋪,民國六十四年二代任台興接手合興糕糰至今四十餘年。
(3)民國六十八年南門市場改建新大樓。
(4)民國七十二年搬回至今民國一○六年三代鄭匡佑與任佳倫网始計劃為老店導
入品牌觀念與美學的概念。
七.店家の特色:在其店裡有著一個高檯,讓師傅在客人眼前直接做糕。「本身是學空間設計的我們,一直想將『傳統市場』的情境重新還原到實體店面,來的客人可以在同一時間看到、聽到、聞到鬆糕及酥餅製作的聲響及味道,就像逛一趟市場,一切都不遮掩的攤開在面前。」進入店內,就像一步接著一步認識糕糰這項手藝的旅程,製作、展售、享用,不只銀貨兩訖的買賣而已,透過師傅的作工、店員的介紹、空間營造的氛圍,享受甜蜜之餘,也領會了彼此的心意。
八.文化の變遷:「本身是以糕糰起家的合興糕糰店,從民國三十六年開始,爺爺那一輩就在經營了。鬆糕在大家的印象中是過年才會吃的糕點,可是米是我們日常主食,這麼好吃的米製糕點為什麼只有年節時才會想到?從小在市場幫忙到大,每年來逛市場的也都是熟悉的舊面孔,很少有年輕人喜歡逛傳統市場,更別說認識我們的傳統糕點。」不捨這項手藝在新世代中逐漸消失,就這樣下了延續傳統的決心,想帶領這樣值得一再回味的米食文化進入年輕人的生活,去年十月合興壹玖肆柒進駐了大稻埕,這個舊事與新生相互照耀的地方。
九.飲食特色:傳承對我們來說是極具意義的一件事。 合興壹玖肆柒代表的是上一代赋予我們經驗的傳承與美味、對我們來說更是一種對傳統糕點的堅持與熱忱。 美味的糕點不單單只是口感上的味受、 我們更希望可以賦予故事的延續並隨著時空的演變而闡述屬於這個世裡的文本店裡依舊秉持著七十年的古法傳統手敲鬆糕、伴隨著糕點熟透後模子的敲擊節奏、 透過空氣中香味的傳遞把世伏傳承的故事傳遞給進入合興壹玖肆柒的每一位。
十.特色點心
(一) 酥餅
1.鮮肉桂花
2.苔條椒鹽
3.豆沙棗泥
4.百果奶黃
5.芝麻椒鹽酥
(二) 桂花條糕
1.豆沙
2.芝麻
(三) 鬆糕
1.原味豆沙
2.原味芝麻鬆
3.原味棗泥糕
4.桂花豆沙
5.桂花芝麻
6.紅豆豆沙
7.紅豆芝麻
8.芝麻豆沙
9.芝麻
(四) 艾草青糰
十一、 製作方法:古法水蒸製成的鬆糕。鬆糕常和同是米製品的狀元糕混為一談,但兩者其實有許多不同。「狀元糕是用糯米做,餡料常用花生粉和芝麻粉;鬆糕則是用稻米,餡料是濕的餡料,例如豆沙泥和芝麻餡。」除了材料、製作上不同,連『取法』也有區隔。「蒸熟後,狀元糕是從底部頂起來;鬆糕則是要舉起來,將模子在木頭平台上敲打讓鬆糕與模子脫離。」不只氣味和味道,聲音也是做糕的一部分,佔去老闆兒時回憶,後來也成為堅持傳承的主因,「從磨粉、拌粉、到最後一個個從模子敲出來的熱騰騰鬆糕。叩叩響亮的木頭撞擊聲,始終是我們直覺裡認為一定要保留下來的重要元素。」
十二.店家服務型態:自助式服務,自己去店裡挑選喜歡的產品拿去櫃台結帳。
十三.店家の商品:
店家在標示牌上多加了日文,十分地貼心呢,看得懂的人也可以順便學習一下
在店內單買一個的話,店員就會給你一個如下圖的袋子,讓客人買完後,不僅能即時享用,回收也很方便~
在店內也有另一種消費方式,那就是"禮盒"
禮盒有分兩種:20個490元(下圖左邊)及10個250(下圖右邊)
內容可以從櫃台現有的糕餅中自由選擇
老闆在認真做糕餅的英姿~
順帶一提,店內的員工也精通英文,所以不用擔心言語交流上的障礙
在我們探訪時,剛好有位外國人要來買,卻不知道該買什麼好,結果店員一講英文來介紹商品時嚇死我了,超級流利
在店後面也有可以讓客人想用糕餅的座位區,不過要記住,必須要買其套餐才能坐喔!
套餐:選擇兩樣糕餅+飲品
我當時已有買禮盒,因此只要再追加飲品就好了,不過在我結帳時我嚇到了,光個飲品就要170元!!!
超帥的緊急逃生門~
店內的小擺設~
要價170元的包種茶(嚇!
杯子設計得很有巧思,當時我點的包種茶,剛送上來時很熱,一般的杯子絕對會讓人不敢拿,但如果是這種設計的話,即使直接觸碰瓶身也不會被燙到
飲酒PLAY(?
由於當時加上我總共有三人,雖然只有我一個點飲品而已,不過店員也十分貼心地端上了三個杯子
(整體感覺)↓↓↓
接下來介紹禮盒
由於490元的實在負擔不起,因此買了較便宜的250禮盒
裡面還很貼心地放著如何品嘗及保存其食物的小卡片
我總共吃了三個,其他的都用來孝敬父母了,因此只會有三個食物的介紹(給父母吃的才兩個喔
一.紅豆芝麻
由於我是在常溫吃的,因此外部吃起來較硬,沒有綿密的口感,不過裡面的芝麻很好吃,感覺像是在吃芝麻湯圓~
二.桂花酥餅
外皮吃起來酥軟,內部的餡料有股淡淡的香氣即甜味,會讓人不禁一口接著一口吃,一回神就發現已經吃完了!
不過要注意 超容易掉屑!
三.百果酥餅
酥軟的外皮內,有著豐富的配料,好像有杏仁、薏仁、綠豆等,既好吃又養生,也是我吃到的三個裡最喜歡的一個
來個下午茶大合照~
十四.心得:真心覺得店內的鬆糕及酥餅都很好吃,不過也真心覺的飲料茶品好貴!
最後來張我們自己還有與老闆的大合照
感謝鄭老闆先生抽空接受我們的探訪與店內辛苦的員工們給了我們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