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餅
糕餅類一直是中國時代潮流裡的美食產物,中式喜餅也是傳統糕餅類之一,而結婚送中式喜餅習俗的由來,相傳是來自三國時代,當時有個很有名的故事,當 時劉備的老婆剛舉辦喪禮,周瑜就獻計給孫權,計畫將孫權的妹妹嫁給給劉備,想要藉此把劉備當人質,然後把劉備手中的荊州搶過來,但是這個奸計被孔明識破, 他和劉備開始在各地宣傳,要工巧匠為他製作東吳成親的禮品。
此時有位手藝高超的老師傅,大顯身手做了精緻的龍鳳圖案中式喜餅,以象徵龍鳳相配、吉祥如意。這個中式喜餅的始祖,既具有荊州的酥脆風味,又具有東吳的清甜特點。
諸葛亮下令製作1萬個,並派送到各家各戶還有孫全的將士們,傳唱歌謠:「劉備東吳來成親,龍鳳喜餅是媒證」,同時又叫人放起風箏,風箏上掛著大大的 布條,寫著『孫劉兩姓合婚』,讓東吳成親的事情家喻戶曉,使得孫權不能毀婚,而這個故事也就是有名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段有趣的三 國故事也是是中式喜餅習俗的由來。沒想到中式喜餅的發明者居然是諸葛亮吧!
從此之後,男女雙方有婚禮要舉行時,也爭相效仿諸葛亮的送餅的動作,用中式喜餅來告訴大家這個喜訊,而送中式喜餅習俗上是訂婚要送的禮品,現代社會送喜餅已經不是政治的權謀了,而是一種分享結婚喜悅的物品!
流傳到現今,中式喜餅也悄悄改變很多,融合了很多不一樣的點心元素,讓現在新人選擇喜餅有了更多不一樣的變化!因為是結婚喜事,所以在中式喜餅口味上,也代表著很多不一樣的意涵喔!
http://053743589.tw.tranews.com/
月餅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http://hottopic.chinatimes.com/20150924003267-260804
茶點
“茶食”儘管著一“茶”字 ,但其主要則是點心,茶點心一詞最早可追溯于金朝。現代社會則堪稱茶點心的黃金時期,人們極其講究茶點心與茗宴品味的料學性、追求豐富多樣化的藝術情調。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成熟興盛階段,則多以茶為調味品,製作各種茶之風味食品漢魏晉與南北朝以茶茗摻和佐料調味共煮著飲用為特徵,茶點心逐漸發展,即為發育階段先秦以茶茗原汁原味的煮羹作食為特徵,此時為茶點心發展的原始階段
https://flipermag.com/2016/01/19/pinchajii-06/
伴手禮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無論是是在中國大陸還是在美麗的寶島臺灣,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都非常講究禮尚往來,在這種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之下,伴手禮應運而生,伴手禮的起源和我發展歷程大致為三個階段,即起源,發展,創新發展三個階段。
自漢代起,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統治思想,成為了人們日常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禮”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講究禮儀,注重禮尚往來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的行為準則和規範,這也就成為了伴手禮最初的起源。
之後,在日常的走親訪友、婚喪嫁娶中,隨手攜帶一件禮品或者回一份禮品,表達自己的心意逐漸成為一種習慣;在春節、中秋等重要民族節日,親友之間互相看望拜訪贈送伴手禮,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項行為習慣;在外出旅行、回鄉時,攜帶給家人朋友一份伴手禮,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潮流。伴手禮漸漸地成為習俗,發展至今伴手禮成為一種民俗,是人們生活中一項重要活動。
伴手禮在經過幾千年發展至今天,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擴大傳統伴手禮禮品範圍,賦予伴手禮新的喻意。除了臺灣傳統伴手禮有鳳梨酥、牛軋糖、魚鬆等,馬卡龍、公仔等也成為年輕人伴手禮的重要選擇。同時,很多地區和商家,也推出符合當地特色的有新意的伴手禮,供商務、旅行在外的人們進行選擇。
http://065791867.tw.tranews.com/
留言列表